柳州清洁公司——转载太空授课
[1]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表示:“航天员将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太空授课和天地互动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动,这将成为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的一大亮点。”
[2]神十航天员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的液体表面张力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线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3]
活动情况
天宫一号运行在预定的交会对接轨道上,状态稳定,设备工作正常,推进剂等消耗性资源充足,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武平表示,本次科普教育活动将在组合体运行期间择机进行,具体时间将综合考虑飞行任务安排、航天员作息情况和测控通信等保障条件最终确定。届时,将通过媒体全程直播这次活动。
武平介绍说,本次科普教育活动是中国利用载人航天活动普及航天知识的一次尝试,希望通过开展此类科普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
女航天员王亚平将成为中国位“太空老师”。对于授课内容,武平介绍,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线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开展双向互动交流。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青少年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武平说。
授课时间
2013年6月20日上午十点零四分到十点五十五分。
讲课背景
太空授课,是指在太空中进行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授课目的是让广大青年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
2013年6月中旬,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女飞行员)在中国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为了做好本次科普教育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协和中央电视台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也进行相关训练。本次活动将在组合体运行期间择机进行,具体时间将综合考虑飞行任务安排、航天员作息情况和测控通信等保障条件来最终确定。
授课内容
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
自行车将成讲课工具
太空自行车
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长期飞行将引起肌肉萎缩,自行车功量计就是用来锻炼下肢肌肉的,它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自主研制。在备受期待的中国太空课中,这辆“自行车”将与地球上的学生见面。
演示如何回收飘浮的水
在失重环境下,水不能倒进杯子里,航天员在太空怎么喝水呢?别急,有办法。原来航天员在太空中是用吸管喝水的,水装在袋子里,用饮水管就可以喝到水,管子还有开关,一次喝不完就得卡住,以免水跑出来。
一旦跑出来,这些水珠不会掉在地板上,而是飘浮在空气中,航天员不小心就会呛到,也会影响很多仪器设备的安全。而无论是喝水,还是做实验,抑或用水在太空洗澡,都难免把水洒出来,那怎么才能把这些飘浮的水收拾干净?
航天员有自己的办法,能把这些跑冒滴漏的“水球”吸干净,具体怎么吸?答案也将在王亚平的太空课上揭晓。
老师学生将“天地对话”
为配合此次太空授课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在今年5月24日至6月10日期间举办了“我问航天员”——太空授课大型问题征集活动,收集青少年朋友对载人航天科技、航天飞行、空间科学及航天员太空工作、生活等领域的提问。
目前,已经征集到数千个相关问题。这些问题,除了部分由参与过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或航天专家在活动后期以访谈、文字或“微访谈”方式回答外,还将在此次太空授课中提交给神舟十号的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予以解答。此外,还将挑选2-3名热心提问的中学生到太空授课的地面现场,与300多公里之外的“太空老师”进行互动。
本次太空授课将持续45分钟,课程内容为展示并讲解太空中的失重现象等。此次授课将通过天链数据“中转站”传送双向实时授课画面,实现天地之间的视频提问和回答。
讲课意义
本次航天任务中的“太空授课”环节旨在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使青少年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作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完成太空授课的国家,此次太空授课不仅将提升全民对航天的兴趣,还会从应用上推动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业的发展,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成为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业发展的契机